《相差多少》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18 16:55:15
《相差多少》教学反思

《相差多少》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差多少》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相差多少》教学反思1

周二一年级数学组上了一节研修课《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应用》,上周三上午第二节课,组内教师都没课,大家对这节课进行了评议,研讨。

评议之前,各位教师定的基调仍然是:多提不足之处,但对于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也要提醒大家关注。评课时众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气氛非常融洽热烈,大家积极性很高,总结一下大家的发言,主要有三大点:

一、本节课的亮点是:教师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教学设计新颖,独特,富有儿童情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设计好。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孩子理解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应该用减法计算,而且要让孩子知道是用大数减小数。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授课教师从比铅笔的长短,比彩带长短,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入手,复习了比一比的知识,自然过渡到新课,尤其是通过剪彩带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了“相差数”的含义,为后面教学中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了很好的铺垫。

2、板书设计好。一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推进,分步板书课题:相差多少——两个数相差多少——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应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强调了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二是整个板书工整美观,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3、练习设计好。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注意力容易分散,新授结束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时,授课教师设计了“在教室找一组数据比大小”的游戏活动,这种活动性练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及时吊起了学生的胃口。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了本节课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同时又具有拓展性、开放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为学生学习编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4、教学过程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教学密度合理,时间安排恰当。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课堂使用的语言要简洁有条理,过渡要自然,语气要抑扬顿挫,有活力、有激情,富有感染力。这些都需要在平时教学中长期自我训练,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2、教态要亲切,有精神,讲解时双手不宜放在背后或插进口袋,应双手握于胸前比较好。

3、教学应用题中,对于已知条件和问题要进一步突出,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序的思考,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怎么样应用已知条件解决问题。

三、值得探讨的问题有:

1、新授内容教学时作一些拓展和延伸。补充变式问题:蓝花再贴几朵就和红花一样多?红花去掉几朵就和蓝花一样多?红花和蓝花相差几朵?(教师可以先提一个类似问题示范,学生接着提问题,我在后一堂课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很容易提出相关问题,有个学生还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蓝花再贴几朵就比红花多一朵?)。在一一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算式都一样,只有答不一样。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从而总结出这几个问题的共同特征:都是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应用,只是问法不同,所以解决方法都一样,用减法计算,大数减小数,答语不同,怎么问就怎么答。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于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有个系统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的概况能力。

2、对于新教材的教学,备课不仅要看大纲,看教材中的例题教学,而且要备练习,这非常重要。例如本课的例题及课后习题中都没有上面所说的变式问题,但在教材后面的复习中出现了。如果不在新授课上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等到教学复习时,再讲解习题,往往事倍功半。

3、在本节课复习导入时,有一道练习题,比较三角形(7个)和正方形(3个)的多少,讲解过程中,授课老师提到三角形比正方形少是指三角形和正方形比较,以正方形的个数作为比较的标准,接着老师反问学生:“正方形比三角形少,是以什么作为标准量的。”课堂上现场大多数学生都能答出“三角形”。少数教师认为对于一年级学生提到“标准量”这个概念太深了,提出来探讨。我个人认为,这是可以的。首先,从学生的反应看,学生可以接受这样一个概念,并对这个概念的含义有模糊的理解;其次,教师提到这个概念,只是渗透一下标准量的含义,并不要求学生理解掌握,要求不高;第三,在比较中,都有个标准量,渗透这个概念的含义,有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点,也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总体评价:教学效果良好,这是一节成功的研修课。

《相差多少》教学反思2

“相差多少”是新教材二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通过比较形象的算线来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学生只要画一根线,将数的位置粗略地标出,是学生自己能完成的草图,能帮助学生思考,算线清楚、直观,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拐杖”,下面我结合教材,联系实际教学,谈谈体会和收获。

算线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在教学中让学生借助算线自己探究加、减法:如64+19=和64—19=XX,学生在探究中会出现下列几种情况。学生自己画算线,对数感的促进、模型的建立均有好处。有了算线的帮助,学生可以用“补充”和“减去”来求得两数的差。如用不同的方法直观地算出丽丽与冬冬相差多少厘米。

(1)补充法:丽丽还必须长高多少厘米才能和冬冬一样高。

(2)减去法:丽丽必须站在多高的凳子上才能和冬冬一样高。学生从冬冬和丽丽的实例中探究“相差”、“少了多少”、“多了多少”的关系。这些是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得出的,这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算线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对其自主学习起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学生将原有知识与能力迁移到新的知识与能力中,而算线就是学生实现迁移的桥梁和纽带。如477+5=?从77+5=82迁移

477+5=482,算线清楚地显示了迁移的过程,学生自然而然得出结果,悟出方法。整个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通过画算线完

成。减法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如903—7=?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先减到整百数“900”,903—3=900在减去余下的4,900—4=896。有了算线的帮助,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完成这类计算,使解题过程变得更简洁、更方便,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崭新的教学空间。

总之,算线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算线让学生对数学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学生喜欢算线,善于运用算线帮助自己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算线还能解答一些课本上未出现的知识,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主动挑战自我,这才是教学改革的真谛!

《相差多少》教学反思3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是苏教版数学课本第二册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这一内容前,已熟练掌握了简单的减法计算,理解了减法的意义。初步具有了用一一对应的形式排列,直观地比出两种物体的个数谁多、谁少,多几个、少几个的经验。这里着重利用知识的迁移,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逐步抽象出求两数相差多少的计算方法,及能用学到的本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本课在设计上力求做到:1.让学生经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2.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3.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导入复习铺垫:比多少。苹果和梨比,苹果可以分成和梨同样多的和比梨多的两部分。让学生知道苹果比梨多4个,也就是梨比苹果少4个。为学习新知作了很好的铺垫。

2.在新知的探索环节(引导探究、解决问题)中,学生通过操作,把红花片和蓝花片一一对应排列,比较出红、蓝花片的多少,并指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部分、同样多的部分后,提问:“如果花片的个数有八、九十个,我们也用排一排的方法比较多少方便吗?那怎么办?”学生马上想到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可以通过计算来解决。教师通过演示,学生明白了只要去掉同样多的个数就是多出来的个数。学生也很容易地自己写出了算式。较好好地实现了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的教学目的。

3.强调相同的说法。

在学习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用减法计算后,我提问:“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马上有学生举手回答:“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多少个?”我及时肯定,并指出:这两个问题是一个意思,用同一个式子解答。又问:“还可以怎样问?”然后出示:“红花片和蓝花片相差多少片?”“蓝花片再添上几片就和红花片一样多?”

教材不要求学生说“13-8=5(个)”的意思,我也没有要求学生进一步去理解,课后想想当时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已是水到渠成,这也说明我的教学机智不够强,如果能让多个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后教师再强调“从红花片里去掉同样多的个数,就是多的个数,所以只要从13里去掉8个。”也许就能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深地去研究教材、把握教材,尽可能多的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差多少》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