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执教《秋天的怀念》,本以为会上得满意,但上下来问题百出。
我设计这一课,先引导学生品析对母亲的描写之句,体会无私的母爱;后抓描写菊花的句子,理解母亲让“我”看花的深意。这两个问题串起文章内容,抓住作品主题。但学生在交流第一个问题时,反应不好。
课后想想,应该是我不重视朗读课文的原因。因为进入文本的方式主要是读,而学生年龄还小,想主动阅读,或根据语感品析很难。所以朗读是初一学生进入文本的最好方式。
还有就是我又犯了贪多求全的毛病,想面面俱到,加之时间有限,我省去耐心引导学生生成答案。最终是句句都没品析到位。
一节课上得很拧巴。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2课堂上,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学生提出:作者怀念谁?为什么怀念她?一年有四季,为什么作者只写“秋天的怀念“?以疑入情,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他们一边读书一边勾划,很快就进入了探究性阅读之中。在接下来的交流中,他们得出了结论:因为作者的母亲是在秋天(北海的菊花开了的时候)去世的,所以作者怀念秋天,就是怀念他的母亲。我感到:让学生在课始进行质疑,有效地利用了“阅读期待” ,为学生在学习中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空间。
作者为什么如此怀念她的母亲,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感知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环节的设计使我感到孩子们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语言,进入了课文内含的情感之中。孩子们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们的回答各种各样:伟大的母亲、无私的母亲,体贴儿子的母亲、苦命的母亲、优秀的母亲、病重的母亲、善良的母亲、坚强的母亲、慈祥的母亲、热爱生活的母亲……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我感到设计“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一个开放的问题情境,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强化了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打开了阅读文本的突破口。
学完这篇课文,我和孩子们都被这伟大的母爱所感动。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使我感到:通过小组交流、集体评议,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合作探究。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3秋天的怀念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作者史铁生。文中讲述了自己双腿瘫痪后,几乎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是身患重病的母亲用体贴入微、深沉无私的爱,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我在备课时,根据课标、单元目标和教材内容、以及学情,确定了一下三条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读文,理解重点词语。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能说出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小组合作、品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从细节描写中感受母亲浓烈而深沉的爱子之情。
3、联系生活,思考我们要怎样“好好儿活”。
我根据学习目标,预设了四个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学习字词、了解内容)
3、赏析句子、解读亲情——“好好儿活”
4、感悟课文、思考人生——“好好儿活”
整体上,我完成了学习目标。现在我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反思我这节课的教学:
一、成功之举
1、就是作者材料的引入,我并不是在整体感知时一股脑儿的把作者介绍完了事。而是在两处插入。一是抓住文眼“好好儿活”这句话后,出示史铁生不幸的遭遇。让学生结合他悲惨的遭遇去理解文章中作者当时的心情——暴怒无常。二是在结尾,出示他取得的成就,来理解他明白了母亲的话,自己“好好儿活”。两处材料的引入,让学生有助于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
2、我在抓住核心“好好儿活”这句之后,通过几个渐进的问题来研读课文:
当时“我”好好儿活了吗?
母亲活的好吗?母亲如何对待病中的“我”?
一个人究竟应该怎样“好好儿活”?
二、教学机智(课堂生成吧)
在理解最后一段话时,我让学生先读,看看能想到什么,学生说到作者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提问:“我为什么现在懂得了母亲的话?我是怎么懂得的?”我引导学生再读此段联系前句体会,有了效果。主要是有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参与发言,我立刻请他起来,他说:“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都能开得那么绚烂,母亲也想让儿子知道我们人也多种多样,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我听他说到这,我马上提出表扬:“说实话我都没想到这儿,说得太好了。”他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三、败笔之处
通过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描写来刻画形象的。我引导学生体会“扑”“抓”“忍”动作背后母亲的心情,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对作者那种深沉的爱。抓住“央求”“喜出望外”“高兴”“敏感”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分析母亲心情变化的原因。分析之后我指导学生读时。我没读好,但也感到学生读的不是太到位。
这是我的短板,我以后要好好练练朗读啊。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4上完《秋天的怀念》,心里有点沉重。看到听课的老师们和同学们,有人红了眼圈。
《秋天的怀念》是作家史铁生先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娓娓叙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我想是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对生命的敬畏感动了我们,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课堂的重心在于品味词句,感悟真情,接受一次爱和生命的洗礼。
孩子们表现得很棒!从课堂的氛围,发言的积极,还有语言组织的连贯性,对生命的思考,都看得出孩子们平常的积累。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闪动着泪光,连贯的语言,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中碰撞。“只要树根不曾枯死,你一样能发出新芽!”孩子们把课外阅读中读到的句子引入了课堂。“只要你坚强乐观,残缺的生命一样的焕发生命的光彩!”孩子们站在朋友的角度劝慰瘫痪后的史铁生。“我要像红色的菊花一样活的潇潇洒洒”!“要像白色的菊花一样纯洁善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算是好好儿活”。“健康快乐就是好好儿活”!这是孩子们讨论后发表的对“好好儿活”的理解。恰当的时候我总结:菊花有不同的颜色和姿态,但只要在秋天尽情地努力的开放,花儿的一生就是灿烂的!人生也是如此,不管你以什么样的姿态活着,只要你是乐观的,坚强的,你的人生就是精彩的!……教室里鸦雀无声。这时候就应该回过去好好读读这句描写菊花的句子,但我给忘了。
对自己是越来越不满意了。太在意时间,怕超时,所以在该着重指导朗读的时候没敢花太多时间,在抽读齐读之后便急急地奔向下一个环节。我忘记了指导朗读一直是我的强项。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朗读,鼓 ……此处隐藏8087个字……”、妹妹、邻居们、旁白。
(教师提示“演员”注意话语的语调、语速及情感的准确把握。)
师:看了你们的表演,老师仿佛看见了未来的“明星”,你们真是出色的“演员”。谢谢你们的表演,让我们再一次为了那份深沉的母爱所感动,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更加爱自己,爱我们伟大的妈妈!
5.知识引伸,诗作共赏。
师: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在歌颂母亲,母亲是不平凡的,是伟大的。这节课,老师也带来了一首歌颂母亲的诗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走了,妈妈》。(投影仪出示诗歌内容。)
五、布置作业:
习作《我爱妈妈》
六、教学反思: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没有华丽的词汇,却感人至深。初读课文时我就被深深地感动了,甚至掉下泪来。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学生的表现非常好,带给我许多惊喜。在“团结协作、交流心得”这一环节,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并自行解决了大部分疑问。课上一问一答,交流学习进行得井然有序。有疑问的,教师稍一点拨便迎刃而解了。在“真我演绎,唤醒情感”这一环节,学生形象的表演让我情不自禁地带头鼓起掌来。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潜力真的是无可限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精心地钻研教材,把孩子们带入更有趣、更精彩的学习氛围。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3秋天,是桂花飘香的季节,在校园里行走的你,不经意间会闯入桂花的香气,你会不由自主地深呼吸一下,那香气沁入心脾,让你顿时心旷神怡,我喜欢闻桂花的香味,浓而不艳,淡而芬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香水的味道,沐浴在阳光下,浸在香气中,耳听蟋蟀的歌声,你会觉得是最幸福的人!
课改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我还是不敢放手,怕孩子不主动学,怕孩子讲不好,课堂上我还是讲的神采飞扬,但总觉得缺少的点什么?难道是我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记,被动的接收老师灌输的知识。我想改变,那就从学生开始吧,这次回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人备课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返校后到学校讲,当一回小老师!
然后到班里第一次检查,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的备课稿,我会心的笑了,细心的学生,还用了两种颜色的笔,做了不同的批注,我考虑到一个一个讲台太浪费时间,就给他们布置了20分钟小组内交流,把每个人的备课稿综合一下,选出一个代表在课堂上讲。
第一个同学讲了作者简介,还有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时,我提醒同学们要有问有答,重点的地方还需学生在课本上记下。
第二组的学生讲了题目的含义,不仅是怀念母亲,也正是作者的秋天,从挫折中走了出来。寓意深刻,可见学生在下面备课用心了。
第三组的学生王冰冰讲得非常好,一上黑板解题,然后介绍作者,整体感知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划分了层次,捋清了头绪,特别是讲到为什么母亲要带作者去北海看菊花?一是为了散心,二是要作者学习菊花的傲霜斗寒的精神。
“同学们,看这个寒字,它不但指寒冷,还指作者的病魔;人生的寒冷,这个斗字就是斗争,战胜的意思。”冰冰认真的说。
“他妈妈要他同病魔作斗争。”学生在下面嚷道。
冰冰嘴角上扬开心地笑了。
最后冰冰总结了全文,还画图清晰地分析了作者对母亲的悔恨、愧疚和感激之情。
我高度评价了这节课,学生的思维方式真的令我很佩服。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集思广益,学生的讲解会更成功!
走出教室,一股清香迎面扑来,我贪婪的深吸一口气,让香气永驻我心。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愿我的学生收获知识和思想,成长起来!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4初步用小组合作和导学案来上这种情感很浓的散文,的确很有挑战性。
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导学案和上课流程稿及课件,本以为会有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到了具体的生成的课堂,孩子们和我所呈现的状态非常令人失望。
主要问题有:对学时,老师给出的问题指向性不明,学生汇报时也没有体现出对学的特点;老师对孩子们的汇报不能及时概括提炼,及时引导;尤其到了第二课时又回到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孩子们汇报形式单一;整个课堂朗读训练不够到位,没有让孩子们进行充分的朗读。总之,这堂课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对导学案的设计和实际的课堂操作,有待更加努力去学习。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5《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的经典散文之一。去年因为比赛,一节课上完颇感粗糙,因为其中很多细节值得细细品味。无论是自己生活态度的转变,还是母亲的为难,母亲的默默付出。一切的节点都在母亲去世的那一瞬间爆发。
对生命,对于生活,对于未来……因为自己的感悟,作者开始了思考。这篇文章放在七年级的一开始,的确沉重了些。但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篇无论是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范文都是极佳的范本。
查阅了很多教案,看了很多教学设计与实录,转过头来还是觉得《教参》上,于永正老师的那堂课最精彩。因为整堂课浑然一体,在师生交流中把一个个问题轻松就化解了。而且我很推崇于老师在上课时那种谈话的节奏,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读一读,品一品,再议一议。这些看似轻松的过渡,却最见功力。
上完课后,我觉得这篇文章有很多可讲的东西,都讲,或让孩子自己讲,七嘴八舌,孩子能否真正掌握?还有,现在市面上,网络上,那么多文章解析,我们是不是把每个问题解答了就完整了?我们是不是备课就是设计一个个问题就ok了?
我想现在的语文课堂如果单单由一张张幻灯片呈现,一个个问题抛出,这不能称之为有语文味的课堂。有些答案真得不重要,孩子站起来拿着教参,回答地比我的备课笔记还准确。那么语文课堂的价值何在?学生知道答案,未必能理解。学生能回答未必这能有切身感受。语文课堂,在过程上要多下点功夫,对于结果答案,并不一定要追求“英雄所见略同”。
任何一篇散文都离不开读,朗读、默读、分角色读,某句话单独拿出来读。这一课,我觉得至少要三读,第一读,全文读,因为文章短,整体读便于感知文章的整体,让学生脑海中能感知文章的层次。第二读,可以选择其中重点段落,我在上课时,重点抓住文章的两处母子对话。分角色读最好,读完之后,可以体会一下两个场景的不同状态。两场,母亲的话语中都带着央求的语气,可儿子的语气,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明显的变化。第一场比较激动急躁,而第二场则显得平缓温和,而且学生在读的时候,感觉到,第二场更像是家庭生活化的交谈。第三读,读最后一段,黄色的菊花,白色的菊花,紫红色的菊花。层层递进,语气渐重,学生不自觉会将音量抬高,尤其到“烂漫”这个词时,整个诵读到达顶峰。
在读的过程中,抓语速、语气、重音、关键词、标点。这几个都是用读才能体会到。学生会读,会品了,才能真正了解。什么叫“对生活重燃信心”,什么叫“好好儿活”,什么叫“伟大的母爱”。
概念化的词语总是宽泛而不可捉摸,做阅读题可以,但未必理解。真正读进去,教师已不需要多讲,学生自然明白。学生也不会再迷信文章全解,而着眼于如何阅读来读通文字,读懂文字,不是去找那个答案,而是享受这个慢慢读,慢慢品的过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