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集锦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在初读这篇课文时,就让我潸然泪下,我也是母亲,我能体会当母亲面对这残酷的事实,心里是如何的疼痛。可不管命运是如何的曲折,还是要勇敢的面对生活,坚强的往前走,我也愿向文中的母亲一样永远做一位坚强的母亲,无私无悔为孩子付出,同时也通过学文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辛劳,体会文中母亲的伟大与无私。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查阅资料,了解背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但饱含深情。故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思考了很久,如果把着重点放在分析人物上,我想会不够真实,而没有真实感,学生也无法体会这样的情感,因此,我在课前先让他们对史铁生有一个了解以及和他的母亲的经历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这时在课堂上让学生读的时候就很安静,我想他们能有感情地阅读,说明他们看懂了别人的苦难。
情感铺垫之后,我继续情感的感染,我慢慢地、带着深厚地情感读了这篇课文,读得潸然泪下,非常的动怀,这时课堂上,学生听得很专注。在读文评价中,一个学生也说道,老师读得很好,我感动了。第一节课,在我营造的这样的课堂气氛之中,我和学生开始了交流,把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读读。因此这一节课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大概,解决了生字,也有了往下学的兴趣。
二、品读感悟,沟通情感,深化理解,升华情感
第二节课,我着重请学生谈谈感受,这时我就把课堂交给学生们了,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
1、让学生畅所欲言
开始读文时,让学生边读边划出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句或段,并要小组间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汇报:有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因为“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信心,砸东西,可是妈妈却忍受了这一切,她不但没有怪“我”还等“我”恢复时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那里写出妈妈再一次的要带“我”去北海看花,几乎是在央求“我”,妈妈之所以央求“我”是为了让“我”开心呀!
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妈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我明白妈妈的话,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学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因为这里讲了“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说明妈妈有病,且因为过度的操劳,病已十分严重了,却还是不告诉儿女,这不都是为了我们儿女吗?还有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正体现妈妈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该怎么办,根本都没考虑自己,这就是母爱,无私而又伟大的爱。在此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说出来。
2、让学生各抒已见
有的学生觉得刚才同学说的他还有更深入的内容需要袒露的同学,我就给予他们以补充说,如:第四自然段中,当“我”答应了母亲去看花后,母亲的情感变化“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叼叼—敏感”把母亲的那种深沉而无私的爱再一次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有的学生说自己也很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原因是作者写了后来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开得烂漫,作者写菊花这种能在寒风中开放的花,就说明菊花能战胜恶劣环境,依然开放,自己也要像菊花那样,与生活中的困难斗争,勇敢活下去。
3、发掘学生独特见解
这针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对同学的看法有不同体会的可以说说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可感染其他没有发觉的学生。如: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位学生说,在妈妈离开后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看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本文重点写几件事,为什么着重笔墨来写菊花呢?是因为我觉得作者写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这就正如他的母亲对子女那种纯洁高尚、无私的感人挚深的母爱,同时也是作者对把母亲浓浓的思念之情寄于泼泼洒洒、烂漫开放的菊花这中。听了这个学生的独到的见解,我很震惊,学生能从读文中感受到了,这正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所寄托的感情,故也以此命题。
4、带动后进生
就是要让没有发言的学生,对学文过程中你比较赞同或欣赏的说法,做有选择性的重说,旨在辅助差生。学生的差异是存在的,对于阅读不够深入的学生,往往是能找到自己喜欢句、段。但却说不清自己喜欢的原因,没有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当他或她听到同学所说之后,再来用语言表述哪怕是重述,也是有益的。多次的磨合,这种差异就会日趋减少。
通过两课时的教学,我发现,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调动,课后再写一封给父母的信,并要求他们写完后拿给父母看。通过第二天的作业与家长的反馈看,很多同学都体会到了父母的劳累,也与父母作了次难得的交流。
本篇课文的教学也许没有精雕细琢,但学生投入了真情实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联系实际体会到了父母的劳累,所以说学习本课还是很真实有效地。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2一篇优秀的文章,能让读者精神明亮,《秋天的怀念》就是这样的作品。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秋天的怀念》一文写的是史铁生双腿瘫痪后,绝望中脾气暴躁,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当时母亲已肝癌很严重,为了让儿子好好活,让儿子去看花,为儿子挡住秋天的落叶,但他全然不知,并只顾自己绝望,就在自己答应母亲看花还没能去,母亲就永远离开了,虽然理解了母亲,好好活,但也留下永远的遗憾。
此文真情感人,一位精神明亮的母亲,引领儿子走向光明……
二、备课过程
此次公开课,我进行了二次备课,笫一次我设计的内容:有读,有品,有写,但品与写的内容是重点,考虑到初一学生尚小,理解能力不强,而且有一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学习现状处于不同层次,我进行了内容分层:有作者的了解,字词的积累,品读文章中母亲关爱儿子的细节,情境语段的书写,这样班级四组同学可以根据特长,找到自信,意在让每一个孩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叫史铁生。遗憾的是,他从21岁起,就坐在了轮椅上。更让他痛心的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情严重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他曾经在《我与地坛》中说:“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份深深的怀念吧!
《秋 ……此处隐藏10185个字……子们说和读也都不太到位。孩子们只蜻蜓点水似的说到一些。回顾课文题目《秋天的怀念》,作者在怀念什么?“怀念母亲”。“怀念和母亲一起度过的日子。”“怀念母亲说的那句‘好好儿活’……”接着孩子们这句“好好儿活”,我总结“这句‘好好儿活’照亮了我一生,影响了我一生,成就了我一生啊……”压根儿就没想到还很有必要去回顾一下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这个秋天里,母亲身患重病离我而去;这个秋天里菊花开的泼泼洒洒;这个秋天里,有母亲未了的心愿;这个秋天里,有太多太多的回忆……在我娓娓道来的一字一句中,老师和同学们被我感染。尽管我的过渡或总结的语言很生动,但孩子们的朗读却缺少了那么一点震撼人心的力量,那就来自于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我指导得不够到位。
感谢所有听课和评课的老师们!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2“课堂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依赖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来完成的,但是实际的课堂还是教师引导的比较多,不敢完全放开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比如在自读课文,初步感知阶段,我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的答案与我事先准备好的答案是一致的。我觉得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在自读课文,真情感知这一环节上,完全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尽管最后也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但我就觉得有些控制不住课堂了,就象放风筝时我手中的线无法自如地控制风筝。学生回答时根本不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而是那个地方感动就说那个地方。这中间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显得有些凌乱。怎样把启发和探究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这是我将继续思考的问题。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3《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而无私的母爱。在教学中,我除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外.还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和情感培养,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所表达的含义,然后对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见。在课堂上,我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下面是我在上《秋天的怀念》这课执教的过程,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画一画:
文中使自己感动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勾画出来,并让学生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体会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儿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二、说一说:
文中自己最感动的句或段落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在感动中的感悟。如文中母亲说的两句话最让学生感动,学生能从母亲的话语中感受到一位坚强、无私、忘我的母亲,为了儿子再大的痛苦都能经受住,为了鼓起儿子活下去的勇气想尽办法。
三、填一填:
在感受母爱的无私后我设计了一道练习题,母爱是什么?还有在感受好好活时我又设计了一道练习题,好好活就是怎样活?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填写完整的句子。问题比较开放,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整合学生的价值观,学生通过两道题的练习对母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对好好活会有更全面的解读。达到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的诠释。
四、走出文本,学会感恩。
本文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到母亲的无私和伟大,从而激发他们感恩之心。课文的结尾我安排了这样一个说话的环节,让学生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在学生们一字一句的倾诉中,课文的情感目标得到了深化。
当然,教学中某些地方还存有不足,如对母爱的感受,学生找到相关语句却不能概括时,教师的引导还不够,没有善于捕捉学生的语言来追问,在今后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随机应变,循循善诱,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还有教师讲解过于细致、繁琐,浪费时间,是教学的内容没有顺利进行完毕。今后一定要注意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要游刃有余。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4今天讲《秋天的怀念》其实是猝不及防,早上本来计划第二节听课,杨老师让我第一节去给他们班学生上课,不管备了什么,我把七年级第一单元除了文言文都备了,最后决定讲《秋天的怀念》,《秋天的怀念》是精读课文,也是新加的课文,我初中没有接触过,按理说是两课时讲完,结果我在14春用了不到一节课,上课前杨老师去印课文,我看到铃声响了杨老师也没有来,就先让学生们把课文在手机上搜出来看一遍,十分钟后才开始上课,第一节课还是太仓促,有些东西都没有讲出来,板书也不详细,下课后思考了一下,发现问题设置的不对,觉得文章题目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应该放在第一个,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文中怀念母亲从哪些方面描写应该放在母亲的人物形象前面,顺便提及写人的方法,引出下一个问题,这样会比较顺,最后扣题,说明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引导学生回答,最后总结,让学生思考母亲对自己的爱,这样比较好。
结果到了15秋准备听陈老师的课,陈老师让我再讲一遍,这次我发现不是我之前提到的两个问题顺序不对,前后可以这样排列,只是我连接的不好。我可以把人物性格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最好是朗读,就像陈老师说的那样可以防止学生干其他事,这节课很明显比上节课好很多,板书也很详细,因为第一节课讲过了知道不足在哪里,这一节课补充。四十五分钟我没有讲完,这篇课文四十五分钟的确是讲不完的,还有一个问题:文章题目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没有讲到,这是一个点题的地方,总之第二节课比第一节课要好些。杨老师还告诉我备课的方法和顺序,两个课时的课一定要分开备,先看课本再看课后题,最后看教学参考,这也是我一个需要改正的问题,感谢老师们指正。还有学生,因为我是在职教中心实习,所以学生们有春季秋季之分,这些学生最大的也只比我小五六岁,我心里很是忐忑,几节课下来,对学生也有了认识,14春的学生相当于高三,气氛比较沉闷,需要想办法调动积极性。
15秋的学生相当于高二学生,很活跃,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他们虽然一个活跃一个沉闷,但是问题能回答出来,还能说到点子上,很不错。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5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点想要让学生在课文朗读中分析人物形象,同时感悟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并能把学到的方法进行直接运用。所以在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找出人物的表现,体会人物特点和品质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学生用这个方法在进行第三自然段的学习时效果很好,都能抓住这些方法进行品析感悟。
感悟母爱是贯穿全文的,所以在最后的拓展延伸环节里刚好承接之上的内容(作者要和妹妹好好儿活和母亲说的“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之间的区别)再次体会母亲在我人生的改变中所起的作用,再次感悟母爱。
在收到一定效果的同时还有很多的不足,例如在第一部分的学习中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让学生进行细致深入的讨论,以至于有种痒痒没被挠透的感觉。另外觉着课堂氛围还没有被全面调动起来,学生好像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这些是对课堂的把握不够及对学生的引导能力不足,这些还有待于在以后的课堂中有所提高。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