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救母》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18 16:56:05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沉香救母》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1

《沉香救母》是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沉香的身上有许多好的品质,诸如坚强、吃苦耐劳、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等,但是考虑到本单元的主题“人间亲情”,所以将沉香身上所有的品质定位于一点,就是他对母亲的孝心,正是他对母亲的一片挚爱之情,促使他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经历千辛万苦,最终救出母亲的。最终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会写“救”。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用心体会沉香的品质。

课结束了,趁热打铁进行反思,本课在教学设计方面重点想突出语言文字训练,体现“语文味”,并在以下方面做几点尝试:

1、加强词语教学。

(1)词语教学:采用归类读词语的方式。我将课文的词语分为两字词语、四字词语和ABB式词语,加强积累。

(2)近义词教学: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让学生用“感动”“激动”填空,理解两个词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并用“沉香的孝心感动了仙人。”这一句引入课文重点段。

2、重点突出、以读代讲

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直接切入课文的重点段第二段,引导学生自己默读,边读边画出最能体现沉香孝心的词语和句子,然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在第四段教学中也是采用以读代讲的办法,老师的作用是重点点拨学生想象沉香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又如何日思夜想妈妈的,通过配乐读,老师引读的方法加强了朗读训练。

3、体味语言的表述方式

语文的根在语言,应该让学生体味到语言的妙处,感悟到不同语言所表达的不同意义。在第二段中我运用了词语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多少座”与“几座”将“多少道”与“几道”将“一个个”与“一个”将“一道道”一“一道”进行对比,从而感受到词语的意义,并进一步感受到沉香经受的磨难。

对于“日思夜想”这一词语的理解,让学生结合实际想象沉香白天里什么时候最想妈妈?晚上又是怎样想念妈妈的?由于学生有想念妈妈的亲身体验,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然后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课堂中的不足:

1、由于学生预习的差异,在认读词语时,个别学生认读有障碍,在纠错的过程中,用了很多时间,所以在处理课文时显得有些仓促,当学生找到最体现沉香孝心的句子时,没有放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来谈一谈读后的感想。

2、拖堂。因为已经下课了,让学生想象母子见面时会说些什么显得仓促。

3、本堂课老师牵着学生走的痕迹比较重,课堂生成不够丰实。

4、生字教学内容少。本课只写一个生字,有点少,应该再写一个。

5、生字指导有些碎。可以让学生先从整体入手,观察字的左右结构在田字格中的占位,了解“救”是一个左右宽度基本相等的字,然后就重点笔画加以强调。

6、课始,让学生用三至五句话简要地说一说《沉香救母》(一)这个故事,这个要求过于拔高,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能够复述课文就不错了。课堂上从学生回答的效果来看,的确如此。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2

这是一个生动的民间神话故事,深受学生喜欢,曾被拍摄成动画片《宝莲灯》。所以对于故事情节来说,孩子并不陌生。

教学第一段时,我让学生通过找出“救母心切、奔”这两个词,体会沉香一心救母的迫切心情,从而让学生读出感情。

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沉香不畏艰难险阻,救母心切的顽强意志,我紧扣“救母心切”作为文眼,请学生细细地品读,沉香为了救出妈妈,他“一点都不在乎”什么?以这个为切入口,引领学生走入文本,重点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饥、捧、磨出一个个血泡、划下一道道血痕”这些字词加大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力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再通过交流进一步全面提升对文本的感悟。“沉香不在乎路途遥远,跋山涉水。”“沉香不在乎一路上忍饥挨饿,餐风饮露。”“沉香不在乎脚上那么多的血泡,身上那么多的血痕。”“他也不在乎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危险。”……学生以心灵诠释着文本,再造着文本,并且从文本中获得了充分的情感体验,此时让积蓄情感得以升华,提炼深刻的内涵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于是,我把学生的这些情感凝聚成一个喷涌点:“小朋友,沉香当时还只不过15岁,面对这么多的困难,这么多的危险,老师想都不敢想,可是沉香不但克服了,而且还“一点都不在乎”,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又一次掀起了课堂的高潮,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在教学最后,设计了一个延续,问:“沉香和妈妈见面了,他会说些什么?心情如何?”学生回答:“沉香心情很激动,他说:‘妈妈,我终于见到您了。’”学生又从文本中脱离出来了。学生有些困难,只能说出一两句,经老师提醒“妈妈看见沉香一身高较强的本领,他们会说些什么”或是“妈妈看见沉香身上伤痕累累会说些什么?”

整个教学过程中,总体教学思路较清晰,能过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值得大家学习,但随文识字不能只抓字的读音,还要学生理解词语,如,“深涧“这个词,可以让学生结合图,上去指一指,深涧就是山与山之间凹下去的部分。让学生进行句子的比较时,应让学生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应让学生自己说,让学生自己体会,而不是教师问那句话好,好在哪里?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3

《沉香救母》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神话故事,本文是故事的第一部分。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看动画片《宝莲灯》,因此对故事情节很熟悉,在课上不必再多加讲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应当以抓关键词语来帮助学生从表及里地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沉香为了解救母亲而不怕困难,刻苦习武的精神。

在教学课文第一部分沉香立志救母时,我抓住“再三、含着眼泪、恨不得、马上”等关键词来引导学生体会藏在父亲心中很久的苦痛和小沉香知道真相后又难过又气愤的心情。并通过表演小沉香“默默地攥紧了拳头”来感悟沉香救母决心的坚定。在此基础上加以指导朗读,学生读出了沉香的心声。

在学习沉香拜师学艺这段时,我抓住“寒冬腊月、盛夏酷暑、起早贪黑、腰酸背疼”等词语,再出示填空展开说话训练:寒冬腊月,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着,在一片冰天雪地中,沉香 ;盛夏酷暑,烈日当空,把大地都要烤焦了,沉香 ;清晨,天刚蒙蒙亮,沉香 ;晚上,在皎洁的月光下,沉香 。最后,我再采访沉香:天寒地冻,沉香,难道你不怕冷吗?烈日炎炎,沉香,难道你不怕热吗?这么晚了,你还在习武练功,沉香,你难道不累吗?通过说话和采访,让学生想象沉香练武的情景,从而将语言转化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感悟想象能力。再通过朗读体 ……此处隐藏4279个字……

三、词句训练,重视积累

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是比较多的,对字词的巩固、积累是相当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有效地进行字词训练,这就能减少课外机械地识记,抄写,提高识字的效率。所以,在课的一开始徐老师就出示了课文中的一些难读的字词,先指导学生读正确,再读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形式多样的词句训练,能帮助学生合理迁移,提高说话、习作能力。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13

这是一个生动的民间神话故事,深受学生喜欢,曾被拍摄成动画片《宝莲灯》。所以对于故事情节来说,孩子并不陌生。所以课的开始学生特别容易兴奋激动,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以《宝莲灯》中学生非常熟悉的《我的全部》这首歌为导入,让学生倾听这首感人的曲子,并抓住歌词中的“我是娘的全部。娘是我的全部,娘痛苦我就不幸福”让学生说一说对这句歌词的理解,立刻学生被带入到被沉香和母亲之间深深的母子之情之中,并为下文的学习铺下了一个情感的基垫,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都引到语言文字上来。这是决定这篇课文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不然,教学结束,很有可能学生仍然沉缅于生动的故事情节,停留于动画片中肤浅的对话形式。

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沉香不畏艰难险阻,救母心切的顽强意志,我紧扣“不在乎”作为文眼,请学生细细地品读,沉香为了救出妈妈,他“一点都不在乎”什么?以这个为切入口,引领学生走入文本,重点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饥、捧、磨出一个个血泡、划下一道道血痕”这些字词加大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力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再通过交流进一步全面提升对文本的感悟。“沉香不在乎路途遥远,跋山涉水。”“沉香不在乎一路上忍饥挨饿,餐风饮露。”“沉香不在乎脚上那么多的血泡,身上那么多的血痕。”“他也不在乎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危险。”……学生以心灵诠释着文本,再造着文本,并且从文本中获得了充分的情感体验,此时让积蓄情感得以升华,提炼深刻的内涵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于是,我把学生的这些情感凝聚成一个喷涌点:“小朋友,沉香当时还只不过15岁,面对这么多的困难,这么多的危险,老师想都不敢想,可是沉香不但克服了,而且还“一点都不在乎”,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又一次掀起了课堂的高潮,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在教学最后,设计了一个延续,问:“沉香和妈妈见面了,他会说些什么?心情如何?”学生回答:“沉香心情很激动,他说:‘妈妈,我终于见到您了。’”学生又从文本中脱离出来了。于是这时,我把自己设计成“妈妈”,拉着学生的手说:“我的孩子,妈妈可见到你了!”学生十分激动,望着我的眼睛动情地说道:“妈妈,我日夜都在想您,您受了那么多苦,今后,我们再也不分开了!”可见,在设计时不但要把自己溶入角色,也要把学生设计入角色,以情感情情更浓,课堂上学生才会说出动情的话语,才会出现感人的场面。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14

上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我:“‘再三’是什么意思?”其他的学生就有马上拿出字典翻找的,但是他们很快就迷惑了,因为字典上的解释他们并不理解。我突然发现,解释词语,以词解词,教学参考书(或是字典词典)上怎么说,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结果学生记住的是一些似懂非懂的词义解释,印象并不深刻。

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而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考问题更是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

经过这一思考,我决定丢开教参和词典,让学生们通过形象的动作和表演来体会。两个学生分别演沉香和爸爸,一个学生先问:“爸爸,我长这么大还没有见过妈妈呢,我的妈妈呢?”“爸爸”叹了口气,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沉香”又问:“爸爸,我都那么大了,究竟我的妈妈在哪里?”“爸爸”看了看沉香,还是没有做声。又过了一会儿,“沉香”又着急的问:“爸爸,人家都有妈妈,为什么我没有?我到底有没有妈妈,您告诉我呀!”“爸爸”无奈地摇摇头,终于讲出了真相。经过了这两个同学的表演,其他同学马上对“再三”这个词语有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也体会了这个词的意思。这样的解释词语的方法,比单调的查字典要来得有趣多了!

在学习到课文《沉香救母2》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沉香不畏艰难险阻,救母心切的顽强意志,我紧扣“不在乎”作为文眼,让学生细细地品读。沉香为了救出妈妈,他“一点都不在乎”什么?以这个为切入口,引领学生走入文本,重点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饥、捧、磨出一个个血泡、划下一道道血痕”这些字词加大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力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再通过

交流进一步全面提升对文本的感悟。“沉香不在乎长途地爬山涉水。”“沉香不在乎一路上忍饥挨饿,餐风饮露。”“沉香不在乎脚上那么多的血泡,身上那么多的血痕。”“他也不在乎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危险。”——学生以心灵诠释着文本,再造着文本,并且从文本中获得了充分的情感体验,此时让积蓄情感得以升华,提炼深刻的内涵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于是,我把学生的这些情感凝聚成一个喷涌点:“小朋友,沉香当时还只不过15岁,面对这么多的困难,这么多的危险,老师想都不敢想,可是沉香不但一一克服了,而且还“一点都不在乎”,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又一次掀起了课堂的高潮,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15

本文是续上篇的第二个故事,内容生动而又感人。主要讲沉香不畏艰险,一心救母的诚意感动了仙人,在仙人的帮助下,打败了二郎神,劈开大山,救出母亲。

教学时,还是延续上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和孩子们一起紧扣文章的字眼,从关键词入手,一起去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先请学生细细品读课文,紧扣“不在乎”这个词,问孩子们,沉香不在乎什么?为什么一点都不在乎?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并联系文中的“多少座、多少道、一个个、一道道”分别与“几座、几道、一个、一道”进行比较,这样做,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了沉香的不畏艰险,救出母亲的顽强意志。之后,再让孩子们反复诵读,反复品味,通过交流进一步提升对文本的感悟。

在教学最后一段时,我做了这样的一个设计,问:“沉香和妈妈见面了,他会说些什么?心情如何?”学生回答:“沉香心情很激动,他说:‘妈妈,我终于见到您了。’”学生又从文本中脱离出来了。于是这时,我创设情境,把自己当成沉香的“妈妈”,让孩子作为沉香,此时见到日思夜想的妈妈,会说些什么?我拉着学生的手说:“我的孩子,妈妈可见到你了!”学生十分激动,一边扑进我的怀抱,一边望着我说:“妈妈,我日夜都在想您,您受了那么多苦,今后,我们再也不分开了!”可见,在设计时不但要把自己溶入角色,也要把学生设计入角色,这样课堂上学生才会说出动情的话语,才会出现感人的场面。

我想,这节课正因为有这样的教学,就是要促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教,以学生为学,一切以学生出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