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钟表》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对于入学才几个月的学生来说,认识时间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只是对于认识不是太准确。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几时和两种记录方法”。难点是“认识几时,知道时针和分针的正确位置”。
我先通过一个谜语引出主题,然后给出一个空白的钟面,叫学生把钟面补充完整,学生补充了1-12这些数字,在此同时,我强调了3,6,9,12这几个特殊的时刻,了解他们在钟面上的位置。除了数字之外,还有时针和分钟(这节课的教学把秒针略去),指出分针长,时针短的概念。
接着,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看书,几时做操,几时吃饭,几时睡觉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再提问学生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钟表,学生回答火车站,汽车站,超市,食堂,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当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充分利用了学具,让学生拨一拨,看谁拨的对,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在教学设计时,因为自己是一个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遇到了不少困难。PPT上也出现了一个错误,可是随机应变的能力不够,如果发现错误可以让学生改错,而不是把题目跳过去。而且可能也是因为没有经验的原因,我上课的总体节奏偏快,对时针分针的描述过于简单,可以通过多几种方法,以此达到更形象的效果。在板书设计方面,大有把板书当做练习的感觉,这样是不对的,板书不能擦,要把上课内容有序的记录下来,在快下课进行总结时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回顾这节课的内容。
说到“大约几时”这个概念时,快到几时和过了几时表达的不够明确,什么时候可以用大约,什么时候不可以如果课堂教学时间不够,可以留到数作课上再详细教授。“再过一小时是几时“也过于简化,为什么5时再过一小时就是6时,可以强化时针走了一格,分针走了一圈的概念,让学生结合钟面进行解答。还有一点,动手操作机会太少,因为条件限制,学生没有学具,所以在动手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总的来说,老师讲的太多,学生互动不够积极。
本节课的教学让我认识到,学生应该在“尝试-思考-验证”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老师要起到引导作用,而不是一味的把结论说出来,传授给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而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要充分了解学生和教材,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学具的运用,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心理特征进行教学,上课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才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因此对于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会走向成功。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2《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在时间观念上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水平,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我上了《认识钟表》这一内容后,具体反思如下:
1、我利用课件,出示有声音的各种各样的钟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3、在教学中,我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围绕问题各抒己见,这样,同学们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又乘机追问:“关于钟表的知识,你还知道那些?”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知道我家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我知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点”
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再现和累积。
2、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3、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同时,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爱学数学。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3执教完《认识钟表》一课后,心理虽然一阵简便,但更多的是经历一次比赛之后,心中那万千的感慨。凭心而论,准备一堂课,确实很不容易,无论是钻研教材,制作教具,还是请教师听课,评课,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更不能省略。可是我收获更多的是,自我在参与过程中,学会了对教材的深入与把握,我欣喜的是,在实验小学这个管理规范的名校舞台锻炼中,在诸多同行的帮忙下,在自我一次经历竞赛洗礼与历练中,我也渐渐在成长。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进行教学的。”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钟表已经有了丰富的体验。如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采取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吸引学生的眼球与注意力,是我思考与努力的方向。在教学中,无论是认识钟面各部分名称,还是教学整时,感知时序,每个环节我都借助学生原有对钟表的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同桌合 ……此处隐藏8722个字……是我请学生拨钟时,让他说一说你是怎么拨的,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楚,还有的同学会说,但是动手就好像有困难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2钟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钟面,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
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带的小钟上拨出自己喜欢的时刻,同桌互相检查,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分类,再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较,最后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已的数学知识,通过教师的不断指导和学生的不断练习,学生很快就学会看钟面上的整时。
在引导学生将时间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时,通过出示挂图演示小明的一天时间安排,使学生将小明的一天与自己的一天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感知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最后,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渗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在向学生介绍分针、时针运动的方向时,没有向学生说明这就是顺时针方向。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3《认识钟表》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没有到此收兵,乘机追问:“关于钟表的知识,你还知道那些?”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知道我家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我知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点”……
,认识钟表中的整时讲完了,反思本课的教学,感觉钟表知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确实是一个难点。因为大部分孩子平时很少关注时间,头脑中也没有时间概念。就如在课上,我问小朋友:你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睡觉?小朋友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小朋友认识了钟面的时间却说不出这个时刻自己在干什么。可见孩子们的时间观念是比较弱的。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所以在整时和半时的教学中我力求创造符合学生的生活情境,以此来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在教学整时时我出示了学生熟悉的情景图:起床时间图、中午下学时间图、下午下学时间图。让学生通过看图比较,在小组交流中,找出看整时的办法。
接着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如同桌互说、小组一人拨钟表大家说、开火车说等)让小朋友们说一说钟面上是几时,是怎么认的。这样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巩固了本课的知识。但本课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少数学生总是把几时说成是几点,我觉得这与我在课堂上强调不到位有关。当时这样处理“几点是对的,但在数学上几时才是规范的,我们平时也要注意使用数学语言。”这样会不会好一点呢?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4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合作能力较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很好地开展小组活动,是比较困扰低段教师的一个问题。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自己在小组活动的组织上不是很得力,需要课后继续钻研。
我想到的解决办法是:
1、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就要多训练,让孩子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学会分工合作。
2、在课堂任务的设置上下功夫。在学习提示上要更加地具体,设置的问题必须更加有针对性,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自然而然地去合作解决。
3、在课堂生成时要随机应变,不要按部就班地跟着教学设计走,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尽量地适应学情。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5时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对于即将步入小学的大班孩子来说,认识钟表,加强时间观念,懂得爱惜时间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组织了《认识时钟》这个数学活动,之后我发现幼儿对时钟的学习兴趣很浓,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首先第一个环节,利用小故事激起幼儿兴趣,引出课题。形象地将时钟里的三根针比喻成大哥(时针)长得黑黑的,矮矮地,人们最爱问他几点钟;二哥(分针)长得黑黑的,个子比较高,本领大,他走一圈能带大哥走上一小段路;小妹妹(钞针)长得可苗条了,细细长长,穿一身红衣服,她喜欢不停地转着圈跳舞。听完故事后许多孩子猜出了,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钟。紧接着出示一座正在走动的钟,并让幼儿观察,回答故事中的大哥、二哥、小妹妹分别指什么。最后总结归纳,利用说学法强调大哥叫时针,二哥叫分针,小妹妹叫秒针,重点让孩子们知道时针与分针。
第二个环节,认识整点,并用儿歌的形式回答老师现在x点钟。在这种环节中我出示了一座不走动的时钟,引导幼儿先观察并认识钟面上的1—12数字,然后再将时针、分针都拨到12上,将分针拨一圈,让幼儿观察时针有什么变化(走了一格),引导幼儿说出时针指向“1”就是一点钟。就这样反复地拨几次直至两针重合。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要想知道几点钟,首先看时针。接着利用儿歌的形式,教会幼儿与老师一问一答:老师拨出整点后问:小朋友,请看好,现在时钟几点了?幼儿答:老师,老师看好了,现在时钟x点钟。本环节通过琅琅上口的儿歌更加深了幼儿对整点的认识。
第三个环节是玩钟,以上两个环节都是老师的说教,孩子们都有点坐不住了,一个个跃跃欲试,我马上请孩子们自由拨针玩,大家都很兴奋,然后我提出了“请拨几点钟”的口令,并且自己也拿钟示范。通过实际操作巩固了孩子们对整点的认识,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最后一个环节添画时针、分针,请幼儿完成添画时针、分针的作业,并且强调了时针画短点、分针画长点,孩子们完成的很好。
整个活动遵循《纲要》中指出的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认识时钟时,为幼儿准备充足的材料,使幼儿感受时钟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钟对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在练习时,不但激发了幼儿探究事物的兴趣,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活动。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