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18 16:56:09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反思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反思1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不仅为新课程提供了新的实施方式,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善于整合课程资源,拓展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完《邮票齿孔的故事》一课,我安排了一个欣赏邮票的环节,意外地发现班上有许多小邮迷,他们展示的邮品令其他同学啧啧称奇,羡慕不已。学生对邮票的兴趣促使我设计并引导开展了《走进邮票世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尝试对以下课程资源进行了整合,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引进人力资源。

为了使学生对邮票的认识更全面和科学,我聘请了一位邮局专业技术人员(学生家长)为同学们做了一次邮票知识讲座。他为大家展示了大量精美的资料,有邮票实物,有图片,有文字介绍。分别从邮票的起源、邮票的种类、邮票的作用、珍贵的邮票和集邮常识等方面作了生动的介绍。当屏幕上出现一枚枚精美的邮票时,孩子们不时发出“哇!哇!”的惊叹声。家长不时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邮票是谁发明的吗?”“邮票打孔机是谁发明的?”“中国第一枚邮票叫什么?什么时候发行的?”同学们总是异口同声地叫出答案。碰到不懂的地方,孩子们会大声提问:“用邮票怎么寄信?”“为什么不能直接用手拿邮票?”,家长耐心地一一解答,课堂上少了往日的严肃气氛。孩子们时而专注时而疑惑时而欣喜的眼神表明他们在家长的引领下正徜徉于邮票的世界中,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社会上热心教育的有识之士应该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他们能从不同的方面去影响学生, 给予学生丰富的精神食粮。

二、利用公共场所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自主探究。因此,我安排了一组学生去邮票市场调查。并指导他们事先制订简单的调查计划。以下是学生们的调查计划:

为了增长见识,锻炼实践能力,本学习小组决定实地调查南昌邮票市场。

这次活动丰富了学生阅历,锻炼了在社会实践中运用语文的能力。这种效果是课堂传授无法办到的。各种公共场所是学生学习的好地方,应该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让学习的课堂更广阔,更有活力。

三、借助网络资源。

教育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是大趋势。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非常重要。我安排了一组同学从互联网上搜集资料制作自己的邮票网站。在家长的指导下,他们访问了大量邮票网站,下载了许多自己感性趣的网页,如“香味邮票”、“邮票上的‘八一’”等,制作出自己的内容丰富的邮票专题网站。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浏览取舍锻炼了阅读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辨别选择能力。下面是吴钰雯同学制作的邮票网站的首页:

四、从书籍中获取信息。

在互联网等各种传媒作为课程资源进入课堂的时代,我们不能拒绝它们。但书籍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地位不能动摇。因为文字阅读在人们获取知识信息、认识世界和自我、发展情感和思维、得到审美体验和享受方面的功能是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依然重要。我安排了一组学生阅读一些浅显的有关邮票的书籍,从中获取信息,并将邮票知识竞赛作为阅读的动力。刘晨莹同学兴致勃勃地跟大家交流自己从集邮杂志中获得的知识:“‘注重邮德,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坚持业余;量力而行,持之以恒;爱而不迷,知足长乐’是我国集邮家马任全的集邮心得。解放后,马任全将自己在1944年花一千美圆购得的国宝‘红印花小字当壹圆’邮票捐献给国家。1982年,邮电部在上海举行授奖仪式,对他的爱国行为进行了表彰。”孩子们通过阅读不仅获得了大量的邮票知识,提升了人文素养,而且提高了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使课外阅读成为了一条学习渠道。大量的课外书籍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不能忽视它,要让孩子们爱读书、会读书,让好书陪伴孩子们成长。

五、发挥实物资源的作用。

精美的邮票方寸之间蕴涵着丰富的信息。我安排了一个邮票展示的环节,让大家与真实的邮票亲密接触,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接受美的熏陶。面对自己心爱的邮票,学生们侃侃而谈,有的介绍毛泽东生平,吟诵毛主席诗词,有的介绍我国少数民族风情,有的呼吁保护珍贵野生动植物……展示的人脸上洋溢着得意兴奋,听的同学眼神中透出专注羡慕。这是一次有效的美的熏陶,精神的升华。看来实物资源的作用是图片或其他课件无法取代的。

大千世界,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要本着服务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宗旨合理有效地加以利用整合,拓宽学习的空间,提高学习效率。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反思2

说来惭愧,教学工作已有二十多年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却还未定型,只是一直在不断探索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落实素质教育,一直在模仿,从而形成了“四不像教学风格”,但在教学中,我一直力求做到:重学、务实、创新。

《邮票齿孔的故事》一课要求学生认读1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还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知道带齿孔的邮票是怎样发明的?

1、重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双方都积极参与,教学相长,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觉得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充分地体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这一课的识字写字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1、在课文中认读。2、请小老师另度。3、开火车读。4、利用生字卡片自学互学。5、老师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并鼓励学生用生字组词、6、通过看实物、做动作、猜字谜等方法调动学生用多种感官来巩固认字。

2、务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日常教学中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适当加大训练密度,相机渗透思想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40分钟的整体效益,正音训练不马虎,朗读训练适当到位,说话训练字斟句酌,重点词句深究细研,写作教学一丝不苟。《邮票齿孔的故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一个发明带齿孔的邮票的故事,一个由发明家阿切尔身边的偶然小事引发的发明故事。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发明的经过,它还告诉我们,发明并不神秘,并不遥不可及。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但情节简单,语言平实,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自读,默读,读的方式多种多样,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合作学习,读给同桌听,相互检 ……此处隐藏8161个字……安排了说一说“我知道,这是结合了课文内容的特点,以具体的实例向学生进行引导,通过获取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二是展示多种有趣的邮票让学生欣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是让学生课后自己设计邮票,并加以说明,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些实践活动的安排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加强了语文的实践性。最后通过下节课让集邮的小朋友带邮票,同学间欣赏的形式,让孩子们走出校门,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反思12

1、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本节课教学拓展了学生的心理空间,发挥了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智力潜能。

2、做到了两个根本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而教师则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注重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地进行点拨与指导。同时,以轻松的话语、亲切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创造了师生合作、平等对话的良好的教学氛围。

3、指导学生读能体现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

学生自由读、小组内合作读、个别学生示范读能让学生充分地“读”,将“读”落到实处,让学生充分感受人物的心灵世界。整个教学朴实无华,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反思13

《邮票齿孔的故事》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课文,虽然文中有故事,但故事趣味性不强,不够吸引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很难完成本课的各项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本课时我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进行教学。给他们说、议、做、读、谈的机会,调动他们的手、耳、眼、口多种感官,在读中学,在做中学,在看中学,在说中学,在听中学。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特点有三:

1.运用记忆规律,将已经学过的识字方法迁移到认记生字的学习当中。

初读课文之后,教师安排了四个学习生字的教学环节,一是课件出示生词和带拼音的生字,让学生当小老师带读;二是开火车读没有拼音的生字词;三是自由读没有拼音的生字,不会的可问同学;四是巩固生字(看实物拿字卡;看动作;拿字卡;说城市拿字卡;猜字谜拿字卡)。

出示生词是为学生提供识记的环境,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是为了帮助学生读准。除去拼音认读生字词,是加强已认汉字的复现。在巩固生字的教学环节中,教学则采用多样形式,运用已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独立识字。四个环节层层推进,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识字的乐趣。以词识字,运用已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识字,体现了二年级识字的教学的特点。

2.在入情入境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

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悟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在阅读中有机地安排了回答课后“说说想想”中的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复述去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认识以及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和态度。也为第二学段复述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3.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拓展活动中,一是安排了说一说“我知道”,这是结合了课文内客的特点,以具体的实例向学生进行这样的引导,通过获取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二是展示多种有趣的邮票让学生欣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一实践活动的安排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加强了语文的实践活动。最后通过集邮的小朋友带邮票,同学间欣赏的形式,让孩子们走出课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反思14

每篇课文都有许多知识的落脚点,可以列入语文学习,选择要正确不可越位,不可喧宾夺主.而阅读只是一个过程和手段,写作,言语创造,言语生命的自我实现才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一直追求阅读教学”以读带写” “以读促写”的理念与实践.根据《课标》对本学段的课程要求,本课教学我们的定位是阅读中体验正确使用动词,学习正确表达,把阅读与说话训练相结合,读读,说说,循序渐进,不断深入,使之形成健康蓬勃的言语生命状态,使学生学以致用,读出水平,读出成效,让学生展示出真实的学习过程。

根据学情做了删除和选择.教授《邮票齿孔的故事》这篇课文,课前我根据本课内容制定了教学目标。

1、读准13个生字,读好“得”这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齿孔邮票是怎么发明的.学习正确使用动词,学会准确表达。

3、在朗读中感受创造的意义。激发在生活中用心思考,不断实践,用于发明创造的情感。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实施于课堂,收到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其一,不失语文本色

(1)把语文识字教文贯穿课堂始终,从课题导出观看邮票手摸“齿孔”,认识“齿孔”。跟随老师板书,书空“票”字。检查生字读音,认读生字,让学生人人动口,自读、小老师带读、齐读、开火车读,不断让生字与学生见面。认识量词“一枚”的用法学生口述,老师归纳翻读卡片再次巩固。既有集中识字,又有分散相机识字,又不重复,最巧妙的是在学文之后,将生字融于儿歌中,既回顾全文又换位识字。事实证明不必过多的分析字形,此时学生已能准确识读本课生字。

(2)把握本学段课程要求,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借助文本正确使用动词,学会准确表达。我们看到课堂中四次说话训练由学到用,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第一次读段找出那个人的举动的动词,用上“先……接着……然后……”有序说话。第二次把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过程介绍给大家,其间先说得有条理,要求低些,再把操作过程说具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话越说越好。第三次说话训练观察课文插图发现阿切尔被吸引的表现,从说单句话到说一段话。最后又借助板书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人人开口,一次又一次反复训练让学生习得语言能力,把文本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充分体现本次观摩活动的主题,把运用语言文字活动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

其二、文道结合、渗透激发

这是一个讲述发明家,发明创造的故事,故事中蕴藏着一个道理,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教师借助板书相机点明发明人人都有机会,鼓励学生学习阿切尔做生活的有心人。

本次教学不足之处,就是课堂时间有限,没能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在课堂上有多次的说话训练,但没有让学生当场做小练笔。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反思15

《邮票齿孔的故事》讲的是法国发明家阿切尔由身边的偶然小事发明邮票打孔机的故事。在教完全文后,我提了一个问题:那位老人聪明吗?从哪里知道?可发明邮票打孔机的人为什么不是他?让学生充分讨论,自由发言,引导学生知道老人刺完小孔就把这事抛之脑后,而阿切尔看到老人的行动却受到启发,深入研究,直到发明邮票打孔机为止。他们不同的行为也导致不同的结果:老人连姓名也没留下,而阿切尔因发明了邮票打孔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从此名垂史册,流芳百世。由此教育学生要向阿切尔学习,学习他细心观察,处处留意的好习惯,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将来你也一定能成为发明家!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